在古代客厅称什么?
自西周起,大宅中“前堂后寝”的区别已经非常明显了。在西周的贵族大宅中,前堂主要用于办理各种公务、会客,属于官员办公的场所,所以接待客人时,官员在“堂”上接待客人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“厅”里接待客人。这也就是成语“某人上堂”称呼某人做了官的来源。古人在“堂”上活动时非常注重礼仪,所以将“堂”上所用的礼仪称为“堂仪”,又叫“大礼”。
“堂”分为上下两段,中间用“户(装在墙上的双扇门)”隔开。堂上部分又分为东、中、西三座,中座是当户的“阼阶”(正阶,古代主人在此位接见同姓宾客),东座为主位,供家长或最尊贵的客人坐,西座为宾位。尊者在此处接见卑者时,由阼阶登上堂。西座之上还设有四根粗柱,柱间称为“宾阶”之侧,故又叫少阶。西座是供宾客、幼辈及仆从入堂的,所以又称为“践阈”(“阈”指“堂上堂下的界限”,“践阈”是指越过这界线,即,进堂)。西序东端为主位,西序东端为主位西,东西序都是家族中庶众之位及卑者之位。古代贵族祭祀、饮宴、婚娶、行聘、吊丧、议事等各种活动都在堂上进行。所以,“堂”在古代是贵族之家最重要的活动场所。
由上可以看出,随着汉语的发展,“堂”字的含义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:在古代汉语里,堂字既可指整个住宅,又可指整个住宅的前堂,还可指“前堂”中上段的西序,而在现代汉语中,只有第三种意义的“堂”字才能独立成词,前二种意义只有和其它字结合才能成词(如公堂)。